美食语录介绍美食地图
1998年初夏,重庆刚直辖不久,《重庆晨报》便率先发起了重庆菜该叫“渝菜”还是叫“川菜”争论,有参与者后来撰文称,这场争论最终不了了之
1998年初夏,重庆刚直辖不久,《重庆晨报》便率先发起了重庆菜该叫“渝菜”还是叫“川菜”争论,有参与者后来撰文称,这场争论最终不了了之。
重庆山水码头,历来入川门户,它便拥有了海纳百川般的性格,但这种包容性也如江上流水转瞬即逝,因此在饮食上,贸然以“渝菜”为名,算是文化积淀的自卑以及某种急功近利。
从适中楼说起,再到颐之时、小洞天,无论是家常菜、筵席菜还是小吃糕点,确实有相应特点可以述说。
加上文人墨客的渲染,文化也融入到饮食中,且不说张大千这样的吃货,以名字(大千清波鱼)直接命名美食,就像朱自清、老舍、郭沫若、傅抱石、丰子恺等,也流传着《星临轩酒馆》、《沙坪小屋的鹅》、《陆稿荐的允丰正》之类谈饮食的美文,这些美食涵盖路边无名的野摊,也有现在备受珍惜的中华老字号,论种类可谓不胜枚举。
重庆美食有文人的加持,确实够我们吹一辈子了。但是,酒肉穿肠过,菜系内容之大不同于菜名,我们更看中的是技法的传承,以及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底蕴。
如“颐之时”的郑勇所说美食语录,如今重庆尚没有一家纯粹的重庆本帮菜酒楼,即使有“渝菜”,也是遗憾,稍显尴尬。
抗日战争爆发,一纸《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》将无数人和南北口味、菜式汇聚在西南一隅的重庆山水码头。
陪都的胃囊括大江南北,人山人海,在那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和不大不小空间里,日军炮火连番轰炸,纵有民族存亡大义让人神经紧绷,满腔义愤,但任何时候人性都不可磨灭,甚至恰恰是在乱世之际,人性善恶的两端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“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”成为一个时代的控诉,也是那个场景的真实写照。在张恨水描绘的纸醉金迷的陪都岁月中,这块沉重的土地上产生了或奇幻、或浮华、或感动的关于饮食的人间故事,它造就川菜又一次发展融合,亦为后来者解读那段历史多提供了一个视角。
陪都的胃,可以从当时的国家元首蒋介石说起。蒋介石是一个有节制的人,餐食有些固定搭配,一碗鸡汤,一份盐笋,还有酱瓜,黄埔蛋,或者最爱的西湖醋鱼。
菜单里有养生需要,也有作为故乡胃离不开的味觉习惯,但宋美龄恰恰相反,她受西方文化影响讲究西餐,吃饭时,往往是蒋这边中式餐,而宋美龄则是蔬菜沙拉,中西分明。
战火纷纷介绍美食地图介绍美食地图,背井离乡,人们思念故土,家乡的味道便是最好的慰藉。达官显贵家庭大多就像蒋宋一般,中西合璧,有随行私厨,或请当地大厨专门做菜。普通人若对味觉有执着,便是到相应菜系的菜馆以解相思。
陪都时期,渝中半岛大小仅9平方公里左右,几年间,城区人口从70万增长到200多万,膨胀速度难以想象。人口也异常混杂,达官贵人、文人骚客、名媛小姐、中外记者、兵痞流氓等等,不一而足。
1941年2月,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在重庆参加新生活运动七周年晚宴,与社会各界显达一同带头吃素。
但是至少在勤俭节约上,新生活运动只流了于形式,“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”依旧是常态,达官显贵们奢靡生活在口腹之欲中有了真实写照。
1943年5月,蒋介石一行出游灌县——青城山,这次出行,在“雅安四川档案馆全宗号三五、卷宗号一七一一”里,留下了一张“总裁莅灌费用开支明细表”。筵席菜单上的酒水里写有渝绍酒10斤,单价40元。而这渝绍酒是重庆产的绍兴黄酒。
现在很少有重庆人知道山城有过渝绍酒,而那些知道的,定会知道“允丰正”黄酒的传奇故事,它奇幻、动人,代表着那个炮火时代人们的希望和微光。
故事或是虚构的传奇,但真实存在的重庆“允丰正”在商业上确实是一代枭雄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俊生曾撰文中写到,重庆“允丰正”,发源于清乾嘉时期,是时期著名的黄酒品牌,盛极一时,也是当时重庆最大规模的酒类企业。
丰子恺是典型“下江人”,自称“酒徒”,他逃难重庆后,在沙坪坝正街附近的庙湾自建住房(即庙湾特五号),命名“沙坪小屋”,但他不喜欢重庆的白酒,唯有黄酒“醺醺而不醉”的境界是其最爱。他还专门写了一篇《沙坪的美酒》怀念渝酒:“唉!我多么想回重庆去,再到沙坪小屋畅饮允丰正绍酒啊!”
食中藏史。“轰炸东京”,现在年轻人当中很少人知道这也会是一道菜名美食语录,而且还是“陪都第一名菜”。
这道菜其实有锅巴肉片、锅巴虾仁、平地一声雷三个版本,三菜都是将热汤汁浇在锅巴上,而发出“哗哗啦啦”一阵爆响介绍美食地图,体现出一种民族智慧和仇恨情绪,而这样的戏说发生在当时的重庆,与“不怕你龟儿子炸”的坚韧呼喊有异曲同工之妙美食语录。
关于菜名的源流,传得比较广的有三个:一是说蒋介石曾于重庆用该道菜时,日本轰炸机突袭,蒋勃怒,剑指该菜狂呼:轰炸东京!遂因此传开而得名。
二是说1944年6月16日美国B29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的钢铁中心八幡市介绍美食地图,消息传来,抗战以来深受日本飞机轰炸之苦的重庆市民奔走相告,欢呼雀跃,重庆著名餐厅“凯歌归”老板李岳阳特邀几个朋友相聚庆贺,在酒席宴上李老板灵机一动将响堂肉片更名为:轰炸东京。
除了“轰炸东京”外,一本手写老菜谱中记载23道“抗日爱国菜”,从菜名风格、菜肴特点,应为广东地区菜谱。
这23道“抗日爱国菜”被记录在菜谱最后几页,而且由于当时物资匮乏,它们都是素菜;亦可以说明,这些菜名多来自于当时贫苦的民间智慧。
焦土抗战、五族共和、努力捐输、生产粮食……这些菜名承载着国人抗日情绪,记录的是那一段惨痛的国史。
有些菜肴尘封于历史美食语录,但记忆不能抹去。从后方紧吃到渝绍酒,再到轰炸东京,陪都的胃包罗万象,有浮华介绍美食地图、有传奇,也有热血,在这些饮食习惯和文化中,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混乱时代真实的味道,最贴切的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