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全景地图重庆1949背景
背景:再过几天,2011年11月11日,因其日期里非常难得有6个“1”,而被坊间称为“大光棍节”,让众多未婚男女翘首企盼
背景:再过几天,2011年11月11日,因其日期里非常难得有6个“1”,而被坊间称为“大光棍节”,让众多未婚男女翘首企盼。届时谈婚论嫁又将是社会的热门话题。本期“热点背后”特别回溯了重庆一百多年来婚嫁礼仪风俗的变迁过程,姑且做一次抛砖引玉重庆1949背景。
清末民初,重庆的良家女性依然被封闭在家庭中,不能出入社交场合。婚恋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,强调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它的特征是讲究门当户对,父母说了算,有的是从小指腹为婚,有的是近亲表兄妹,有的则是乱点鸳鸯谱。
随着欧风美雨的飘零,本埠士绅的婚礼变得半土半洋,1913年吴子云女士的婚礼便是一例。它是中西式婚礼的合璧,破天荒地像今天的足球赛一般,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。上半场为西式婚礼,在信教的吴子云家举行,教会方面的牧师来为新人证婚重庆全景地图,身着中式西式服装的来宾站满了院坝。教婚礼完毕后,一对新人又乘轿赶往尊重旧礼教的男方家,举行下半场的中式婚礼。这别开生面的婚礼,轰动了繁华的下半城,引得大户人家啧啧羡慕,满城争说。
1920年,岳池县的贺升平与永川县的万女士结婚,但小县城还没有照相馆,于是只有专程来大码头圆梦。他们不在老家大宴宾客,也不惊动三姑六婆,而是双双悄然来渝度蜜月,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旅行结婚。他们怀着相知相悦的欢欣来到山城,在底片上留下青春的剪影重庆1949背景,然而却不知不觉遵守着“笑不露齿”的古训,照相时力求端庄稳重,带有那个交替时代的痕迹。
自20世纪30年代起,以工商界为主体的上流社会逐渐形成,出身名门的成功女性受过教育,她们向往自由恋爱,往往自主择偶,倾向西式婚礼。
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渝,重庆女性开始仿效社会名媛,宋氏三姐妹成为她们的偶像,在审美情趣上的日趋成熟。因官方提倡“新生活运动”,集体婚礼应运而生,称为“集团结婚”。它收费低廉,手续简便,获得了本埠婚龄青年的青睐,当时的学界也对其所蕴涵的文明倾向报以热烈的赞同。
旧重庆举办过多次集体婚礼,参加婚礼的新人最多超过50对。1941年1月4日在“实验”剧场举行的第10届集体婚礼,46对新人到会,新郎均着黑色中山装,新娘均着红色旗袍,由市长吴国桢证婚。1942年内政部制定《集团结婚办法》重庆全景地图,明文规定,集体婚礼在城市举行,由市县政府或其所属机关主办,在乡村举行,则由乡镇公所主办。
曙光在望,解放大军已挥师西进,由于当局封锁消息,国统区民众对前方战局很难了解。1949年元旦,重庆被服总厂杨公桥工场的12名女工,经人介绍与军人结为眷属,并举行集体婚礼。这些可怜的女工哪里知道,她们的婚姻只能维持短短的11个月,便因为军队的溃败而天各一方。
新中国建立,人民政府颁布了《婚姻法》,包办婚姻、变相买卖婚姻、拐卖妇女、暗合八字的封建迷信活动受到打击,历史掀开新的一页。
上世纪50年代,女青年普遍倾慕解放军。某大医院长何志雅,托人替自己介绍了一位部队干部,明知对方很快就要随军进藏,仍不顾父母劝阻,毅然与之结婚。不久,他们夫妻双双踏上,不远万里在拉萨安家落户。
60年代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,人们择偶时,都把对方的家庭出身列为第一条,注重对方的“面貌”,希望选择根正苗红的对象作为缔结良缘的伴侣。有位女大学生到山区实习,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,她与当地一位农民产生感情,结婚后扎根山村。她为此被树立为“与工农相结合”的典型,报纸杂志广为宣传。
那时的婚礼崇尚节俭,不设酒宴,不披婚纱,不举行隆重的仪式。经所在单位批准,领到结婚证后,把双方父母和亲戚请来吃顿便饭,到照相馆拍一张黑白照片,就算是得到了社会认可。对单位的同事,顶多发几颗喜糖,大家送的礼物也简单,无非是热水瓶、玻璃杯、床单、被面之类。“文化大”期间“破四旧”,连这些也免了。双方在毛主席画像前三鞠躬,唱几段语录歌、样板戏,婚礼便告结束。
进入上世纪80年代,社会提倡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,女青年择偶侧重于大学生、科研人员,有文凭的男青年吃香走俏。但不久一大批率先致富的个体户、老板冒出来,吸引了众多女孩,企业经理重庆1949背景、有海外关系者也异军突起,成为有实力的竞争者。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出于考虑生活保障,相当一部分女性在择偶时重庆全景地图,把机关公务员、军队干部放在首位。许多姑娘的征婚启事,都明确要求应征者必须是公务员或行政编制。
百年来重庆人的婚恋可圈可点,总的来讲,女性方较看重男方的才能、地位、实力,寻觅高大、富有的男性为伴侣。而男性比较看重女方的外貌、精神气质。往事好似一副多棱镜,折射出本埠青年男女在岁月流逝中精彩而多变的人文风情,也留下了明晰的历史烙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