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人文方面的介绍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
铜梁龙舞的风俗由来已久
铜梁龙舞的风俗由来已久。在唐宋时期就有龙舞活动了,清光绪年间的《铜梁县志·风俗篇》中记载了铜梁龙舞的盛况:“上元张灯火,自初至十五日,辉煌达旦,并扮演龙灯、狮灯及其他杂剧,喧阗街市,有月逐人、尘随马之观。”这个风俗保留至现代。
铜梁龙舞的发展经过了“火龙”“正龙”与“肉龙”三个阶段。早期的火龙用绳索、竹篓连接头尾,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,气氛热烈,场面活跃,但火龙有躯无肉,龙形象欠佳;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,以篓作节,节内点灯以代烟火,舞玩时龙首高昂,灯火蜿蜒,景象壮观,但龙体态不全,身躯仍少真实感;最后形成的肉龙重庆人文方面的介绍,以彩绘纸黏糊龙身,龙体完整,有骨有“肉”,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,躯体伸缩自如,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,熠熠生辉,美观动人。由于肉龙体态长大,舞玩时形如蠕动,故又称“蠕龙”。近代,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,集狮头、鹿角、虾腿、鳄鱼嘴、乌龟颈、蛇身、鱼鳞、蜃腹、鱼脊、虎掌、鹰爪、金鱼尾于龙一身,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,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。
铜梁龙舞包括“龙灯舞”和“彩灯舞”两大系列。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、火龙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、稻草龙、笋壳龙、黄荆龙、板凳龙、正龙、小彩龙、竹梆龙、荷花龙十个品种,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;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、泥鳅吃汤圆、三条、十八学士、亮狮、开山虎、蚌壳精、犀牛望月、猪啃南瓜、高台龙狮舞、雁塔题名、南瓜棚十二个品种。
代表品种“大蠕龙”,长50多米,24栋龙身,寓意24个农事季节。它造型独特,色彩艳丽、气势磅礴、雍容华贵,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,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蕴,其舞蹈表演,起伏流畅,张弛有度,环环紧扣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,迭起。重庆铜梁“火龙”也具有特色,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,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、口中火、脊上火、腹中火、场中火、火等,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,热烈多彩。
铜梁龙舞的舞蹈技艺总体上追求灵活、大气,以大龙具、大套路、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,因而凸显出“大”的鲜明特色。
铜梁大龙的动作也较为丰富。早期有“龙出洞”“之字拐”“三点头”“拜四方”“龙舔须”“下钻洞”“上翻身”“横‘8’字”“大盘龙”等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活动有所推进,大龙的动作有了丰富与改进,先后整理出“三环套”“龙摆尾”“龙抱蛋”“双起塔”“马步回宫”“双龙出水”“双龙戏珠”“双连环套”“如意穿梭”“翻江倒海”“侧身翻”“悬空翻”“大劈叉”和“平盘”“斜盘”“高尾盘”以及“龙旋风”“翻梅花”“螺旋跳”“车轮转”“筑长城”“高翘尾”“腾身穿尾”等,现代甚至将竞技龙舞的“挂腰”“悬背”“撑伞”“磨盘转”“绕身转”“青龙绞柱”“飞龙追珠”等高难度动作融入其中,大龙的动作套路达50多个。
大龙在丰富套路变化中,还同时采用了游、滚、翻、穿、绕、盘重庆有哪些节日风俗、腾、跃等多种技法,相互穿插运用,对龙的翻腾飞舞动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铜梁大龙的龙具由龙头、龙身、龙尾共24节组成,代表中国农时的24个节气,每条龙有舞龙者25人,舞宝者1人。根据舞龙场合变化等特殊要求,龙体可增至50节甚至100节以上,通常表演是“二龙二宝”,在盛大庆典中,可以多至九条巨龙同场竞舞。
此外,大龙的其他附属道具,如云门、云牌、水牌等,也同样是手工彩描,且改过去云牌、水牌分开制作成为合二为一,一面为云朵,一面为波涛,不仅使用与保管方便,而且整体上显得协调统一。
铜梁大龙主要采取川大锣、川大钹、川堂鼓、川唢呐等民间吹打乐器进行伴奏,为了烘托气氛,有时加进了战鼓(高缸鼓)和小打乐器包包锣、二心、苏绞、云锣等。
铜梁龙舞是以精心制作的中华龙的造型为载体,以人们想象的龙的蠕动形态为语汇,注入华夏民族昂扬奋进的神韵,在多种场合下舞动的舞蹈艺术。它是龙文化的具象化展现,是中华龙文化的精品,而被誉为“国舞”。它既具有赏心悦目重庆人文方面的介绍、给人美感的娱乐功能,更具有凝聚人心、振奋精神的教育功能。它属于中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范畴,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部分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文化和科学价值。